Posted on 07/12/2013

北美非名校冷门专业(机械)PhD找工作心得与血泪史

  为期两个月的惨烈的找工作终于在金钱,权利,政治的斗争中落下了帷幕。签完工作后我在想,过去的两个月应该是我四年博士生涯中最纠结但也是 最精彩的一部分,毕竟是对自己逝去青春的一个交代,同时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决定把我想到的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不论是头破血流的教训还是得意 的一战成名,都是找工作真实的一部分,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其他跟我一样曾经彷徨甚至有点担心的北美非CS的PHD们一些帮助和信心。 首先我希望认真地谢谢此次找工作过程中每一个热心帮我出主意,投简历,打电话的朋友,虽然好多申请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但丝毫不减少我内心对兄弟们的感激。你们无条件的帮助给了我无限的信心。以后任何我能帮忙的地方,一定在所不辞。 实 话说,我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牛,而且我最后签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硅谷的一份普通的研发工作,不论是薪水还是职位都只能算中上。不仅跟华尔街的高富帅相形见拙, 很多CS PHD也不乏比我薪水多30%以上的牛人。所以我自己定位为有理想有追求还有一点点技术的中等PHD屌丝(不是纯屌丝)。高端人才请绕行。 简 单介绍一下背景,本科大四参加学校的交换项目来美国读硕,一个硅谷的公司赞助所有费用,作为回报我去硅谷实习了一年。结束后继续读博,读博期间自己找到一 个暑假实习(博二)。博四上半年忙着求婚耽误了开题,到学期末才搞定(汗),决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2月底了,离答辩还有三个多月,突然发现多数公司上一个 学期早就招完人了,慌乱中开始大规模搜寻残存的职位。两周后开始第一个面试,又过了两周收到三个offer。之后很奇葩地又花了一个月斡旋于三家公司中争 取各方面的谈条件,终修成正果。 我下面以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PHD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找工作 虽然我当时没有这么做(当时在忙求婚),但是多数人认为最后一年初的秋天开始策划联系,尤其是好多学校有比较完善的CAREER FAIR,在那个时候和心仪的公司进行定一轮接触,争取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签工作,属于比较理想的情况。同 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太早也有坏处。PHD与MASTER职位还是略有不同,公司招PHD,很多时候是马上需要你干某项工作。而MASTER的职位有不少 是周期性地每年招及个MASTER,轮换培训大半年才开始考虑让你做什么。我这次就遇到,很多人直接问我最快多久能来报到,我搪塞半天说估计七八月,往往 对方就很不爽。这个就要见机行事了。 实习对全职工作的帮助 回 答这个问题,我说一个自己的数据:我一共去过两家公司实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通过朋友递出去的简历15份,最终只拿到4个面试,而其中两个是我以前实 习过的公司。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实习可以通过比较低的门槛(一个公司招实习生顾忌不会太多)得到一个大公司的认可,只要你没有搞太砸或者对方当时确实没 有办法招人,不出意外你会拿到这个公司的全职offer。现在看来,理想情况就是最后一年前的暑假去自己的dream company实习,然后努力表现,争取return offer,连找工作都省了,下半年吃喝玩乐写论文就好。我认识好多牛人就是这条路,我非常羡慕。 朋友推荐的帮助 另 外一组数据:我通过内推的15份简历,拿到了4个面试,而我通过网上和CAREER FAIR递出去的至少50份简历,基本可以算是石沉大海,除了一两个给钱巨少,或者是STARTUP,或者是让我当CONTRACTOR的。一个在硅谷已 经晋升公司中高层的朋友说,作为HR,为了招一个人,面对几百份简历的时候,如果有朋友递过来的一份简历,你肯定会先看这份的,能凑合就凑合了。实在不行 才会看网上汹涌潮水般来自大江南北的申请者。我以前看别人写经验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挺精辟,你的工作申请让对方拒绝起来越麻烦,你的成功率就越高。相反, 你网上轻轻一点鼠标就能申请的工作,HR再轻轻一点直接删除,看都不会看。我在第一周结束的时候就总结出这么一条原则,努力找工作的目标并不是拿到 OFFER,而应该是想办法让HIRING MANAGER亲眼看到你的简历并花五分钟读一下。之后的你对不对人家的胃口,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缘分这种东西,不能强求啦。 怎样找朋友推荐 首先我认为,通过朋友的内部推荐根据有效程度分为以下几层 1. 实习过的老板亲自力推。这种推荐是最无敌的,因为他最有权力对你的能力做出正面评价,而且他的职位决定了他话语的分量。我两个实习过的公司都通过direct或以上级别的老板直接跟我想去的部门负责人当面推荐,基本上对方如果有一丝招你的可能,你的胜算就非常大。 2. 朋友推荐给自己组或别的组的Hiring Manger 这个办法也相对比较有效,因为往往HR是负责踢掉不合格的人,而Hiring Manager是会主动挑自己觉得合适的人。如果有朋友能把你的简历递给Hiring Manager,那么很有可能对方会认真读你的简历,根据我刚才的说法,已经算成功了。 3. 朋友转发邮件给HR。 我发现这个办法收效不好,我猜测原因是,一般来说你的朋友跟HR也不会是拜把子兄弟,最多就是认识,而且HR这种邮件相对见的也比较多,往往不太可能给予 太多的重视。甚至我后来发现的情况是,通过HR递的简历Hiring Manager都不会看,那么就是失败了。 4. 第四种不能算内部推荐,而应该叫咨询。在我刚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师兄师姐扮演了给我职业咨询的角色,简单地说就是我知道自己可以大概做什么方面的工作,但不 知道哪个公司可能有这些职位,如果有的话怎么能搜到(用什么关键词)。在业内有经验的师兄师姐往往可以很轻松地把这些信息告诉你。这一点对我帮助非常大, … Continue reading

上火出鼻血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小到大,上火这个词就伴随我们一生。 早上上班,看见同事口角长水泡,正呲牙咧嘴,一问,十有八九回答会是“昨天没睡好,上火了”。 过几天,吃了些大龙虾,第二天自己也开始口腔溃疡,别人一问,回答也十有八九是“哎,吃虾,上火了。” 再不就是哪位久病初愈的朋友,喝了妈妈熬的参汤,转头流鼻血了。妈妈也愧疚地自责“补过了,补上火了。” 那么,秋冬交际,容易鼻出血,或者吃了某些食物就“上火”出鼻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来说说“上火”这个概念。 古人没有仪器检测食物成分,也没有严谨的统计学方法确定因果关系,只好笼统地把诸多现象统统以“上火”来解释。 但实际上不同的食物成分差别很大,用简单的“寒”、“热”来划分未免过于粗暴。而“上火”对应的症状也十分宽泛,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头晕目眩、大便干燥、牙龈出血、流鼻血都能属于“上火”。实际上这和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几乎没有区别。 上火是古人对于无法解释的疾病现象做出的粗浅的解释和对于生活的经验总结。古人不明白血液循环的组成和机制,也不知道出血凝血的机理。 但在现代医学昌明的今天,每一种症状都能查出具体对应的原因,这时再以“上火”作为诊断甚至指导治疗,实在有些落后。 那么,现代医学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 以出鼻血为例。人体鼻腔,尤其前段,有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而鼻黏膜很薄,这些毛细血管遇到干燥气候,或轻微刺激,都会很容易破裂出血。跟火无关。 可是,为什么某些特定食物会引起鼻出血呢?食物可跟鼻腔毛细血管不接触啊。 科学研究解释了这个谜。 食物引起鼻出血的人,鼻腔的毛细血管对于各种抗凝血的物质或者抗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异常敏感,尤其一种叫做患有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人。这些人一旦吃到了富含这些抗凝血的物质的食物,就会导致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原因就那么简单,一点也不神秘。 2013年美国耳鼻喉医学会的官方学术杂志发表了英国皇家大学医学院的一份研究,详细测试了容易引起鼻出血的各种食物。清晰地解释了食物引发鼻出血的原理。 这份研究调查了771个人,发现引起出血的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一大类是酒精,特别是红酒。第二大类是辛辣食物。红酒里含有大量的水杨酸和水杨酸 盐,辣椒里也含有大量水杨酸盐和姜黄色素。水杨酸和姜黄色素能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而血小板聚集抑制是出血的最大诱因。姜黄色素同时还能抑制血管收 缩,所以抑制了止血。第三最常见诱发鼻出血的是巧克力。巧克力中的可可也是有名的血小板抑制剂,特别是黑巧克力。第四大类是富含omega3的食物。比 如,鱼油和三文鱼。 总结起来就是,下列食物容易引起鼻出血: 酒:尤其红酒。辣椒,以及辛味料。 高水杨酸食物:巧克力,咖啡。苹果,菠萝。蓝莓,草莓等莓类水果。橙子。某些中药饮品。大蒜。枸杞。橄榄叶。葡萄干。甜瓜。猕猴桃。石榴。蘑菇。西红柿。萝卜。杏子。大枣。花生。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食物:生姜。人参。银杏叶。维生素E。 富含omega3的食物:鱼油。三文鱼。 其他:糖。奶类。某些豆子。 真相大白了。出鼻血只是因为毛细血管破裂,食物导致出血也只是因为这些食物富含水杨酸或者抑制了凝血。跟上火没有关系。人参引起出鼻血也跟所谓的“补”没有丝毫关系。 哦,那看见性感美女出鼻血是怎么回事儿。 那是漫画,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 再说一下上火。民间常说的上火,其实在医学上叫做热病性疱疹(fever blister),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率很高,多数人有但是并不发病,在某些时候病毒被激活,就“上火”了,比如压力,感冒,熬夜,悲伤,月经, 晒太阳。通常一两周自愈。所以“上火”时候不要亲孩子。 热病性疱疹的症状 还有一种是口腔溃疡,英语叫canker sore,具体原因现在还不明。但如果是单纯性口腔溃疡(一年3、4次,一次1-2周),生活压力和粘膜破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酸性水果蔬菜也是诱发因素 之一,比如柠檬,橙子,菠萝,苹果,西红柿,草莓,无花果等。硬的食物或者刷牙破损也是。通常不需要治疗。 “上火”的嘴唇水泡cold sore跟口腔溃疡除了口腔内外之差外,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传染而后者不传染。